第八讲
声乐基础(发声基础知识、发声方法)
张媛:教授,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院长。河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带头人,河南省优秀教育管理人才,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教学标兵。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音乐家协会理事,商丘市音乐家协会主席。曾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河南省教师教育成果一等奖;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等。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艺术人才培养项目《豫东调唱腔传承与人才培养》负责人。
王艳梅:副教授,音乐学院副院长。省级教学标兵、校级骨干教师。曾获全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一等奖、河南省教育厅大学生艺术节优秀指导教师等奖项。
张楠:讲师,音乐表演系主任。曾获全国高校音乐教师声乐比赛优秀奖、河南省“文华奖”银奖、河南音乐金钟奖银奖、河南音乐金钟奖美声组金奖等。
林欢欢: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曾获“珠江钢琴”全国高校教师及研究生声乐邀请赛教师民族组二等奖,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大赛河南赛区民族组一等奖等奖项。
6月26日上午,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豫东调唱腔传承与人才培养》第八课《声乐基础》在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开讲。该课程根据学员的基本情况分为四个小组,分别由音乐学院院长张媛教授、副院长王艳梅副教授、音乐学院张楠老师、林欢欢老师进行授课。
分组授课前,张媛院长给学员普及科学发声的基础声乐理论。她强调,学习科学发声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戏曲演员在演唱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下巴紧”“气息僵硬”等问题。她提出,接下来在课堂上会根据大家不同情况选择相对应的歌曲和戏曲唱段进行声乐学习,最终达到演唱时声音的“通”“松”“亮”。张媛教授让学员进行了唱腔展示,大多数学员的演唱都会出现音色暗淡、声音挤卡、位置不统一的共性问题,张老师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哼鸣”和“音阶练习”等训练,经过不断调整和反复练习后,都学员们的演唱有了明显的变化和进步。
王艳梅副教授从戏曲与声乐的互鉴引入,谈到无论戏曲演唱还是声乐,都要有内容层次、要塑造人物、要表达情感。戏曲演唱注重字正腔圆、行腔走韵,其中“腔”指的就是音乐的韵味,腔体打开能使演唱听起来有密度、有力度、有穿透力,戏曲的流派纷呈也体现在大师们“腔”的个性处理上。随后以电影《城南旧事》插曲《送别》为例,教授学员们打开歌唱通道、关注身体的力量,再将声乐发声技巧与戏曲重咬字、吐字、归韵结合。学员们表示,声乐的技巧应用在戏曲演唱中更立体、更有质感,也避免了用嗓过度的问题。
张楠老师要求学员们要找到气息的发力点,减少用嘴巴使劲演唱的习惯。练声前先感受呼吸,感受横膈膜的发力点,随之找到胸腔的支持点,到头腔的时候抛出去,声音不能往后走,要往前打。唱低音时要保持胸腔的自然扩张,不能塌陷,喉要开的大一些,口腔要竖起来,运用气息扩大咽喉的空间。扩大音量时,气口要稍大一点,也就是说,唱低音时气的消耗量比较大,要注意喉头向下,挡气吐字发音。张楠老师强调,戏曲演员尤其是男演员在演唱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躲闪的现象,学习科学发声要借鉴声乐当中的高位置演唱方法,从而使自己的演唱达到和谐统一,让自己的艺术道路永葆青春。
林欢欢老师结合各位学员演唱特点,对五位学员进行针对性的一对一声乐辅导。学员演唱的曲目类别有民族歌剧选段,有戏歌,有古诗词歌曲等等,这些歌曲中随处可见戏曲元素。戏曲元素的运用不仅仅是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丰富和发展,更是在无形之中继承和发展着我们的传统戏曲。林老师讲到歌唱演员的演唱方法、身段神韵等借鉴戏曲长期积累的独特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并没有被人们所抛弃,相反它正深刻地影响着中国音乐的发展。民族声乐和戏曲声腔的结合,也可以说戏歌的产生与发展使得新时期的声乐道路更加辉煌。
总之,在四组课堂上,每个学员对声乐学习都有了基础了解和认识,,学员们一致认为学习声乐是非常重要的,戏曲需要跟声乐互相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达到为我所用。
作者:姜帅佳,中共党员,河南大学音乐学院2022级戏曲专业研究生,先后师从于王凯歌教授、王爱琴副教授。豫剧大师唐(喜成)派再传弟子,主攻小生、须生行当。曾出演《朝阳沟》《辕门斩子》《三哭殿》《司文郎》、曲剧《寂准背靴》等剧目。
王园园,男,豫剧演员,刘派四代传人,在团期间,曾出演过刘派豫剧《打金枝》《三打金枝》《穆桂英下山》《寻儿记》《对花枪》、秦琼《小包公》等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