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文化公益小舞台暨非遗文化展演进校园活动演出时间表
时间 |
星期一 |
星期二 |
星期三 |
星期三 |
星期五 |
2017年10月16-20日 河南坠子 |
上午9:30-11:30 |
吴桂莲《罗通扫北》第一章 |
吴桂莲《罗通扫北》第三章 |
吴桂莲《罗通扫北》第五章 |
吴桂莲《呼家将》第一章 |
吴桂莲《呼家将》第三章 |
下午14:30-16:30 |
吴桂莲《罗通扫北》第二章 |
吴桂莲《罗通扫北》第四章 |
吴桂莲《罗通扫北》第六章 |
吴桂莲《呼家将》第二章 |
吴桂莲《呼家将》第四章 |
2017年10月23-27日 河南坠子 |
上午9:30-11:30 |
毕桂英《大宋金鸠记》第一章 |
毕桂英《大宋金鸠记》第三章 |
毕桂英《大宋金鸠记》第五章 |
毕桂英《大宋金鸠记》第七章 |
毕桂英《大宋金鸠记》第九章 |
下午14:30-16:30 |
毕桂英《大宋金鸠记》第二章 |
毕桂英《大宋金鸠记》第四章 |
毕桂英《大宋金鸠记》第六章 |
毕桂英《大宋金鸠记》第八章 |
毕桂英《大宋金鸠记》第十章 |
演出地点: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音厅
专家简介:
吴桂莲,从艺54年,河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吴宗俭之女,坠子世家出身的吴桂莲为第五代传承人,自幼随其外公—绰号“盖豫东”的坠琴大师秦世太学习。十二三岁就随父母演出,期间深得父亲吴宗俭的真传。吴桂英根据自身的嗓音特点和性格,积极学习她外祖母刘世红的唱腔,在外祖母刘世红、小姨宋爱华的悉心调教下,吴桂莲能唱文能唱武,集多家唱腔于一身。1964年加入父亲领导的坠剧团,成为团里顶梁柱。1980年31的吴莲英不满于现状,携专用弦手离开了父亲,走上了一拉一唱的形式。
坠子流入商丘一带,和本地方言、风俗以及口音等结合并吸收姊妹艺术,形成了河南坠子的东路流派,俗称“东路坠子”。吴莲英在继承其外祖母刘世红(东路坠子代表人物)演唱风格的同时,吸收其他不同的演唱特色,形成了唱腔俏丽、灵活、乖巧、表演长于激情奔放的特色。
1980年,31岁的吴桂莲独立成团,以其擅长的长篇曲目《响马记》、《回龙传》、《何文秀私访》、《刘公案》、《西厢记》等走农村、串集镇、赴码头、进城市。春夏秋冬每年演出二百多场,吴桂莲由此蜚声于豫东大地。
吴桂英秉承父愿,办班授徒,精心传艺。目前已培养出20多名年轻的坠子演员。2007年,自费购置了音响等演出器材,成立了吴桂莲曲艺说唱艺术团,在商丘市进行义务演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好评。
毕桂英,从艺40年,河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1968年参加罗庄乡孟楼大队宣传队,1979年拜“坠子王”于学勤(1939—2004已故)为师学习豫东坠子。由于天性聪慧,勤奋好学,17岁就登台演出。毕桂英在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她注重吸收各个门派的艺术专长,并形成了自己独特艺术风格。唱腔以节奏流畅、吐字清脆、悠扬婉转见长。有“看了坠子,卖了被子”之说。擅演曲目有《郭举埋儿》、《范仲淹表家》、《金鸠记》、《龙凤再生缘》、《大红袍》、《珍珠伢牌记》等。
毕桂英以其朴素的民间风味、浓郁的生活气息、美妙的声腔旋律、精湛的说唱技巧、地道的中原音韵、灵活的演出形式、多元的演出风格,深受群众欢迎。1973年参加商丘地区曲艺汇演,荣获一等奖;1991年参加商丘地区曲艺汇演,荣获一等奖;2009年8月,在夏邑县首届曲艺展演中,其演唱的传统曲目《金鸠记》荣获金奖;2012年5月,在夏邑县曲艺大赛中,其演唱的《郭举埋儿》被夏邑县中共县委宣传部、夏邑县文化局表彰为优秀奖;2013年11月,参加商丘市小戏小品(曲艺)大赛,演唱的曲目《范仲淹表家》荣获一等奖,并被商丘日报报道。2014年10月,在睢阳区第一届曲艺汇演中,毕桂英代表队被平睢阳区文联、睢阳区曲艺家协会被评为金奖代表队。2014年10月,在梁园区首届民间古典演唱大赛中,毕桂英演唱的《擀面条》被梁园区委宣传部、梁园区文联评为一等奖。
毕桂英多次受邀参加省内外曲艺交流、汇演等公益活动,经常利用参加公益活动的同时,把自己的豫东坠子演唱技艺毫无保留的传授于热爱这门传统艺术的人们。为了使豫东坠子更好地传承下去,目前授徒有王艳丽、刘萍、毕盼盼、毕金花、姬琴等,使豫东坠子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