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音乐学院特邀浙江师范大学杰出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郭克俭教授,在学院音乐厅举办“润腔”学术研究六十年专题学术讲座。音乐学院全体教师及部分学生现场参与聆听,讲座由学院院长张媛主持。
郭克俭教授学术履历深厚、行业影响力显著。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体系研究》首席专家、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还担任浙江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高校艺术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等多项重要职务。其个人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浙江省“万人计划” 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获评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斩获第二届浙江音乐成就奖。在学术研究领域,郭克俭教授成果丰硕,曾获教育部第九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学术奖励十数次,在《中国音乐学》《人民日报》等国内重要刊报发表学术论文近150篇,多篇被《新华文摘》等权威刊物全文转载或论点摘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社科项目十余项。

本场讲座,郭克俭教授围绕“润腔”学术研究六十年的发展脉络展开深度分享。他创新性地将“润腔”学术发展历程划分为六个阶段,为该领域的系统梳理奠定了重要基础。郭教授明确指出,润腔”并非现代音乐语境下的新生概念,而是中华民族自古传承的核心声腔艺术形式,承载着中华音乐文化的精髓,凝聚着古人对声腔美学的独特体悟。在解读各发展阶段核心特征与学术要点时,他结合当下音乐研究现状,提出两大关键探索方向:一是深入挖掘“润腔”的当代价值,推动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在现代音乐创作、表演与传播中焕发新活力;二是立足全球文化视野,以“润腔”研究为切入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助力“中国润腔学”学科建立。
整场讲座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温度,郭克俭教授通过鲜活的经典案例与细致的实践分析,生动展现了传统音乐文化的当代生命力,让“润腔”艺术与当下审美需求实现深度契合。此次学术分享不仅为师生解读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基因提供了关键启发,更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清晰方向,对音乐学院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起到重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