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报道我校校长司林胜署名文章:构建专业集群 强化内涵建设 服务地方发展-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河南日报报道我校校长司林胜署名文章:构建专业集群 强化内涵建设 服务地方发展

来源: 作者: 时间:2019-11-07 人气:

11月7日,河南日报报道我校校长司林胜署名文章:构建专业集群 强化内涵建设 服务地方发展

构建专业集群 强化内涵建设 服务地方发展

司林胜

近年来,商丘师范学院按照“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工程建设规划单位”和“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建设要求,通过优化专业结构,推进集群发展,改革培养方式,强化内涵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基于地方需求,构建专业集群

专业集群是对应产业集群上同一产业链、创新链岗位(群)要求,按照群落建设原则,以与主干学科关联度高的核心(优势、特色)专业为引领,将若干学科基础、工程对象与技术领域相同或相近的、具有内在关联的专业有机结合体。商丘师范学院在对商丘市产业集聚区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布局和技术进步要求,积极推进专业集群建设。

一是围绕“突出应用,强化对接;集群发展,共建共享;深化改革,提升质量;打造特色,适应竞争”的建设原则,确定了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形成了社会需求、教学资源和行业指导意见相结合的专业设置、调整和集群构建原则。

二是面向现代服务业和商丘市主导产业构建专业集群。按照“资源共享、相互支撑、优势突出”的建设思路,立足商丘市“一核引领、一廊提升、两翼齐飞、四轮驱动”的发展规划,围绕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构建大交通,培育大物流,发展大产业,促进大发展的具体部署,立足学科专业发展优势,以与商丘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关联度较高的核心专业为主体,充分融合具有内在关联的相关专业,统筹校内外教学资源,通过“关、停、并、转、建”等方式,构建了“商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服务、先进制造配套服务、文化创意、教师教育”等六大专业集群,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

二、加强内涵建设,发挥集群效应

1.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一是充分发挥学校合作发展联盟的作用。通过商丘师范学院合作发展联盟,引入更多企业参与专业集群建设,强化校企校地合作。发挥河南省豫东片区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的带动作用,加强师范专业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的合理衔接。

二是建立专业集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参加专业集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听取他们在专业设置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发挥他们的智库作用。

三是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加强行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建设,引导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是推动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优化整合校内科研平台,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建立若干面向专业集群的综合研究平台,依托商丘科学院等,形成面向行业产业的协调创新中心,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加快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推进学校应用型科研转型。

五是推进创新创业融入产业发展。面向现代服务业和商丘市主导产业,建设文创园等创新创业平台,紧密对接商丘市各产业集聚区创新创业园区,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发展。

2.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是探索按专业群招生与培养模式。开设专业群大类课程,学生经过1-2年的集中学习后,根据个人兴趣、学业成绩和专业发展,选择具体专业。增加学生专业选择的自主权。探索主辅修互换,培养面向行业产业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按照“突出需求、能力本位、课程优化、强化实践、模式创新、融入双创、凸显特色”原则,基于模块化教学改革理念,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运行模式。统筹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专业技术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双主体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构建“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优化专业集群课程体系设置。通过毕业要求与课程及教学活动挂链矩阵,优化课程设置,丰富课程资源;通过培养方案调整和教务系统功能开发,在专业集群内开设集群通识课程、专业群必修课程和跨专业选修课程,鼓励学生从专业集群内非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中选修课程,作为本专业的任选课程,建立专业集群内部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机制。

3.实施课程教学范式综合改革

一是以提升学生应用能力为导向,通过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设施,扩展课程边界,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课程实践,变革考核方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实施应用型课程建设工程。鼓励开设面向专业群的行业或企业课程,吸引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管理人员深度参与课程建设。按照企业岗位技能需求整合专业课程。鼓励按照“实地、实景、实岗、实效”原则,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深入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重在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是推广项目化教学等教学模式。支持专业课教学广泛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鼓励老师积极引进教学项目,在专业群内开设跨专业课程设计等项目化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分析、解决行业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是鼓励跨专业合作式学习。完善选课机制,鼓励专业群内学生共同选修专业群必修课和跨专业选修课,或共同完成跨专业集中实践教学项目,促进专业集群内学生的交流互动。

五是建设校本应用型特色教材和教学资源。在总结应用型课程教学范式综合改革成果的基础上,鼓励教师编写校本应用型特色教材,建设课程教学资源,扩大课程和专业建设影响力。

4.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和实践教学

一是建设产学研训一体化综合实践平台。加快实施实验实训实习平台建设的“463”工程(4个大型产学研训一体化平台、60个专业实验室、30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重点建设好大型产学研训综合实践平台,整合专业实验室功能,加大综合性实验项目开发。

二是建立行业企业工作室。鼓励专业集群引进企业资源,吸收行业企业专家,与高校教师一起,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开展项目研发,共同开发设置课程,共同编写特色教材,共同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共同建设实验实训实习平台,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共同进行社会服务,创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三是加大实验室开放共享力度。改革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办法,加大实验实训平台开放使用和运行共享力度,鼓励非本专业学生利用实验实训平台进行实践学习。

四是开展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各专业集群对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开设适当的跨专业综合实践项目,吸收跨专业学生合作完成实践项目。

五是组建跨专业创新创业团队。鼓励专业集群内各专业学生组建跨专业创新创业团队和跨专业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团队,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开展面向行业的创新创业训练和项目实践,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实践活动与产业发展需求有机融合。

5.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设立产业教师(导师)岗位。根据应用型专业集群建设需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各专业行业专家来校讲学,聘请企业技术、管理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承担应用型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

二是实施教师实践假期制度。支持和鼓励教师利用实践假期,进入行业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或开展应用技术研发。

三是建立专业教师交流共享机制。鼓励和引导专业群内教师定期开展学术、教学交流,鼓励跨专业教师共同承担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指导。

三、完善保障机制,推动集群发展

1.成立组织机构

建立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专家参与的专业(集群)建设指导委员会,探索根据社会需求、学校基础条件和行业指导意见进行专业(集群)调整的动态机制和专业集群建立与产业集群发展的互动关系,确保专业集群规划科学合理。

2.明确责任主体

根据各专业集群的运行实际,成立各专业集群建设与管理委员会,由校领导担任专业集群负责人。制定实施细则,赋予他们相应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定期召开集群会议,研究集群发展问题,加强集群内部沟通,统筹协调资源调配,推动专业融合与教师交流。

3.建立运行机制

专业群负责人实行轮值制,由相关学院院长轮流担任,定期召开专业群会议,研究专业群发展问题,加强集群内部交流与沟通,推动专业融合和教师交流,协调资源共享,并组织好相关活动。

4.加强经费投入

在应用型示范专业遴选、课程教学范式综合改革项目资助、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应用型教材建设、应用型教学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大对专业集群建设的经费投入和支持力度,并对优秀集群进行经费支持和资金奖励。

5.引进市场评价机制

引进第三方评价机构,完善专业集群运行保障体系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近年来,学校新增投资学、财务管理、商务英语、秘书学、翻译、广告学,软件工程、地理信息科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汽车服务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书法学、网络与新媒体等新专业17个,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服务、先进制造配套服务、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停招了行政管理等20个与专业集群建设关联性不强的专业,正式撤销了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教育技术学、公共事业管理、农学等5个专业;拟撤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表演、应用化学、应用心理学、生物技术、汉语国际教育等15个在专业集群中关联性不强的专业。通过完善专业集群共联共通、共建共享机制,发挥了集群内部聚集效应,增强了集群内部凝聚力量,激发了集群发展规模效应和集约效益,增强了集群发展竞争能力,提高了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